《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
作者:[加]克日什托夫·普莱克
译者:吴艺蓉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在1919年,胡适提出了“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的主张,这一观点鼓励人们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实际情况,而非空谈理论。然而,这也可能导致一些误解。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书名中带有“利他主义”的书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却是我今年读到的最有趣的一本书。
近年来,人们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认识似乎更加深入——他们被描述为高智商、高学历、善于配合、擅长表演、世故老成、温文尔雅,善于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然而,这种认识仍停留在类似于“乡愿”的刻板印象上。本书对伪装者、叛变者的分析可谓神来之笔,尤其是指出伪装者、叛变者常常狭路相逢,这种深刻的剖析让人想起读赫希曼《退出、呼吁与忠诚》时的体验。此外,书中关于“明智的抵抗智慧”、“休闲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等内容,也让我这位自诩为“松弛经济”提出者的人深感共鸣(详见本人主持发布的《2023松弛经济报告》及《松弛经济的兴起》一文)。
这本书在写作技巧上也值得称赞。它以启蒙时代大思想家穆勒面对功利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矛盾与困惑开篇,作为引子和一条线索贯穿始终。后来,我注意到作者普莱克是2019年CBC短篇小说奖得主。他增强悬念和张力以及现实感的表达值得学习,但更重要的是:穆勒的故事告诉我们,主义和问题从来密不可分。
《增长:从细菌到帝国》
作者:[加]瓦茨拉夫·斯米尔
译者:李竹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我曾在《北大金融评论》中撰文指出,从进化论理解现代化,有助于从更深层面把握现代化背后的科学规律、历史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而这都建立在呈现生命起源、增长、适应环境和形成复杂组织的自然规律之上。
《增长:从细菌到帝国》一书正是对生命体、人造物和复杂系统增长的统一教训的总结,它从更根本、更复杂的自然规律及其变化来重新认识“增长”,其中不乏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柯普法则曾认为,根据动物生长过程中的进化趋势,随着时间推移,动物的后代体型会越来越大。但来自博克马、史密斯等人的工作表明,其中一些动物体型更大,但另一些则变得更小。其主要原因来自“变异”形成新物种。这恰与中小企业在创新驱动的增长中特有的生态位暗合。
该书作者瓦茨拉夫·斯米尔曾以《能量与文明》一书为国人熟知。这本书最终以“增长之后”为题,落在对现代文明的态度上。面对“奇点降临”的预言,他坦言未来全球有可能是“自发性衰退”(长时间经济紧缩),而这种去增长的过程并不是人们选择的结果,而是对积累过剩的自然反应。
《国际金融:中国情景》
作者:王潇、史蛟、王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宋国青教授在课堂上多次强调“利率是车,汇率是马”的观点,正如下中国象棋要想“出车”,就得先跳马。这意味着,一国汇率与利率具有联动效应,汇率不动,利率政策操作空间也受限。因此,从政策研究的角度看,汇率及汇率制度问题可以说是国际金融问题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也是《国际金融:中国情景》一书以汇率贯穿始终且深入结合中国现实和政府、企业决策实践的原因。
世纪之交时,我“入行”之初,正值中国“入世”,国际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正在成为显学。北大国发院另一位教授卢锋老师的观点对我影响深远,并得到应验:“如果一国在激励有效体制和开放环境下持续成长,劳动生产率追赶最终会通过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推动本币实际汇率升值,从而使经济成长进入名义收敛速度超过实际收敛的阶段。”这在该书“汇率的长期定价与短期定价”一章中有专门论述,而且强调“该模型是关于购买力平价偏离的经典模型,但不是唯一的合理解释”。这本书也介绍了近十年来诸多新近前沿研究,是其一大特色。
如今,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改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得汇率的弹性和双向波动性及其影响必然扩大,人们对此也有不同的认识。在我看来,这是1988年之后的第二次“价格闯关”。这本书实际上也是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关乎改革开放命运的“价格闯关”及其宏观政策抉择所做的系统总结和论述。
《四海为家:阿马蒂亚·森回忆录》
作者:[印度]阿马蒂亚·森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7月
根据阿马蒂亚·森的夫人艾玛·罗斯柴尔德在《经济情操论》一书中的研究,斯密其实更注重“看得见的手”,也就是非市场竞争,包括道德、语言等方面的影响。素有“经济学的良心”和“穷人的经济学家”之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正是当世罕见的对经济和情操都有深刻研究的集大成者,是斯密思想在当代的真正继承者。他让我们彻底摆脱了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标签意义上的认识。
本力
责编 刘小磊
以上是对四本书的简短介绍,图片保留不处理。
转载请注明来自长春市晟峰源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本力推荐,2024年度必读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