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深圳市领导感慨:“潮汕人若罢工一天,深圳将会瘫痪。”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潮汕人爱当老板,这是公认的。
为何这样说?以下几点便足以说明。
一、潮汕人的地域分布
潮汕人遍布世界各地,三分之一在海外,三分之一在国内各地,三分之一在家乡。他们利用地缘优势,善用老乡关系,使企业家族化,行业宗族化。家族纽带是潮汕商人独一无二的社会资本,他们团结求生存,互助谋发展,找到“自己人”,就等于找到了财源。
他们有着强烈的乡土认同感。许多海外潮商虽然常年旅居海外,但始终乡音不改,“我是潮汕人”的烙印深深刻在潮商的骨子里。少年潮州弟子能到异地谋财,最初往往是因为同乡的提携。
我们熟知的李嘉诚亦是如此,如果早年没有舅父的收留,也可能没有十几年后香港塑花大王的发迹。
同时,潮汕商人认为,回报家乡也是帮助自己,也能带来商业资源,长久以来便形成人脉资源丰富的从商环境。潮商回家乡修路建桥盖学校都很普遍。如李嘉诚投建汕头大学,对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励,资助贫困学生,而且还定期组织三甲医院的专家教授回乡义诊。
二、潮汕人的商魂
勤奋、敢闯、团结、精明是潮汕人的商魂。潮汕人以敢拼敢闯、勤劳、聪明、善于经营闻名于世,他们信奉“有出息的男人不会待在家里”。一旦看准了商机,就大胆行动,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礼德财富总裁洪凯彬就表示,他们小时候就会被家庭灌输“无论读书坏,没有做生意的技能都很难活得自在”的观念。潮商虽爱冒险,但他们是经过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并找到商机才会去尝试的,可以说是胆大心细。
李嘉诚能够从一个打杂的年轻人发展到华人首富,长远的商业视野和极高的商业敏感度是他经营中的关键。
三、勤奋是潮汕商人最奉守的原则之一
立白集团总裁陈凯旋表示,“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通过熟人介绍争取到了一个到广州打工名额,当时做的都是建新楼、拆旧楼、当装卸工、挖排水工程等苦力活,只求能够吃饱。那3年打工经历很苦,但受用无穷,吃苦耐劳、勤劳节俭的性格以及坚强不屈的意志就从那个时候培养出来,如果没有这段磨练,未必能否跨越之后艰辛的经商之旅。”
正因这份经历,陈凯旋也积累了一些小资本,开了家百货商店,最后,还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团结生利,诚信立足,永不言败!
四、团结是商业经营中很重要的基础,也是潮商开展商业活动的信任基础
礼德财富总裁洪凯彬认为,在他公司成立半年后,曾出现了小型信用产品的发展困境,导致了资金缺口,公司亏损。在当时那么艰难的环境下,公司并没有一个股东提出离开,大家都基于“团结生利”的潮商观念,一起分析问题并逐个击破,终于顺利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渡过难关。
立白集团总裁陈凯旋也表示,当时,刚成立的“立白”是一个完全没有知名度的牌子,没有知名度就自然没有渠道、没有经销商,即使他不断亲自上门找经营日化的大经销商,但缓慢的进展使他一筹莫展。
后来,他决定打破当时的渠道常规,发动老家的亲友来经销自己的立白产品。陈凯旋认为,这次成功不仅与潮汕人团结、乐于互助有关,更与个人的经商信誉有关。
五、潮汕人做生意,很重要的一点是不熟不做。他们左手慷慨大方,右手精于算计,他们喜欢放长线钓大鱼,亏本的生意也能赚大钱
箭牌卫浴董事长谢岳荣曾说,以他们做工业陶瓷为例,刚开始他们会以成本价把产品卖给顾客,一分钱不赚,但是他们可以在配件上赚钱,也是赚个回头客,而且顾客也会带别的顾客过来,这样就可以达到双赢。做生意就像滚雪球,越做越大。潮商经商具有一定的模式:小贸易—工厂—房地产—高科技—大企业。
从李嘉诚到黄光裕等潮商,都是从传统小生意或者一般商贸做起,但他们不会“小富即安”,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他们会顺应经济周期和市场变化,及时把资本投入到新的产业领域,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转载请注明来自长春市晟峰源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你对潮汕人一无所知?揭秘潮汕文化背后的真相》